人才 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的“金钥匙”

2020-07-06 14:06:00 ykhmi 247

作为新基建的重要一员,工业互联网具有降本增效、优化调控等功能,在后疫情时期对稳增长、稳投资、稳就业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。据测算,预计2020年,工业互联网带动总就业人数将达到2810.90万人。

2018年至2020年,三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“发展工业互联网,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”。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,已经从概念普及阶段进入实践深耕阶段。工业互联网是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,然而,当前企业普遍反映:“工业互联网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,也不是资金,而是人才。”

工业互联网亟须复合型人才

发展工业互联网,人才是根本。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,对传统制造业人才的转型和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,既需要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学术型人才,也需要实践能力强、在工作中能够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。

2020年2月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、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员等新职业,体现了2017年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及其对相关人员的需求。

当前,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步伐加快,平台赋能水平显著提升,具备一定行业、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50家,重点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已突破65万台(套),涵盖细分行业达百余个。五大国家顶级节点系统功能逐步完备,标识注册量突破20亿。不容忽视的是,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型、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,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,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尤其是随着全国各地新基建的推进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工业互联网“新岗位、新职业”的人才短缺。

目前已经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,大部分人才都是在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自己培养、自己学习、自己摸索出来的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,核心人才有时候“一票难求”。工业互联网需要既懂IT又懂OT的人才,但此类复合型人才在工业领域的沉淀非常难得。

建设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生态

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,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职业不断涌现。《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》显示,2019年和2020年国家发布的29个新职业中,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职业达13个,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、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,占新增职业的44.8%。但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基础薄弱、缺口较大。目前,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不足,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明确,学校培养方向没有及时跟进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,产业和教育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尚未形成,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。

建设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生态,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在政策层面,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工业互联网人才政策,积极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。2020年3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《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》,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,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。北京市、天津市、浙江省、安徽省、山东省、贵州省、吉林省等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工业互联网相关人才建设政策,鼓励产教融合建设、供需双向对接,构建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在产教融合方面,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。去年年底,江苏常州、重庆、浙江绍兴等地的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学院,并持续加深学校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。青岛电子学校与海尔卡奥斯合作,共建工业互联网教育集团,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等。

日前,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行业人才评价标准《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》发布,将进一步引导各界聚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、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,助力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加速发展。

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需要各方共同发力,应汇聚研究院所、企业、高校、社会团体、产教融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等,共建全国性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生态,各方优势互补、分工协作,共同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实施,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。